2月26日下午,刚刚获得“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的重庆市巫山县下庄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毛相林风尘仆仆回到巫山,马不停蹄往下庄赶。
“停车,停车!”行至下庄绝壁天路最为险要的地段——鸡冠岭,毛相林要求下车。
“为了修这条8公里的路,我们耗时7年,先后走(牺牲)了6位村民。”毛相林说,“这里的观景平台摆放着英雄谱,上面刻着修路村民的名字,并特别标出了因修路而牺牲的村民。”毛相林双手捧着奖章和荣誉证书,伫立在英雄谱前:“沈庆富、黄会元……修路的诸位烈士,请安息。不管是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还是时代楷模、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我领回的这些至高荣誉,都是属于我们大家,属于整个下庄。”
井底下庄,出村比登天难
“下庄像口井,井有万丈深。”正如当地一首歌谣唱的那样,下庄坐落于一个巨大的天坑之中,四面被海拔高于千米的险峻大山重重包围。全村4个社,96户、近400人居住在“井底”,村里的人要手脚并用翻3个大台阶,转108道“之字拐”才能走到“井沿”。
没修路前,下庄村有100多人没到过县城,50多人没去过30公里外的骡坪场镇;23人在悬崖行走时摔死;村里90多岁的杨婆婆自从18岁嫁到这里以后,就再也没有出过庄。每年,村民们从井外购买的70多吨化肥及生产生活物资,全靠高脚背篓背进山;全村生产的40万斤粮食因山路险要出不了山;村里年产500头毛猪,却不能运出“活口”,只得“化整为零”卖腊肉;乡领导给初来乍到的客人介绍下庄,通常都是带着他们走到位于“井口”的阮村,战战兢兢站在“井沿”,用手往云遮雾绕的“井底”一指:喏,这底下就是下庄村。
这口不是井的井,逼窄了下庄人的视野,束缚了下庄人的手脚,限制了下庄人的出路。
1997年初,刚刚接任下庄村党支部书记的毛相林,在参加村干部培训的过程中,到离下庄村不远的七星村参观。他看到,之前跟下庄条件差不多的七星村的现代化程度,已经甩了下庄几条街,就连剁猪草的大刀都变成了一按按钮就能吞粗吐细的电动切草机。为什么七星村的变化这么大?思前想后,毛相林发现:是路!七星村早就通了公路,物资进出十分便利,交通条件不同直接造成生产生活发展的天壤之别!
都是基层干部,都是共产党员,毛相林不比别人少一根肋骨!如果自甘落后、不思进取,对得住党吗?对得住下庄的村民吗?但是,要想穿过悬崖峭壁修通从“井底”到“井口”的路,需要钱,需要物资,更需要村民的认可、支持和参与。
毛相林试着找村里的一些村民做工作,但开山炮没炸响,村民先“炸”开了:毛支书,你没发高烧吧?在修路这件事上,乡政府都无能为力,你毛相林有多大本事能自己干?
可毛相林铁了心,三番五次和村民磨嘴皮子。那段时间,他说的最多、最经典的话就是:“不修路,咱们就会永远穷;修了路,我们就有希望‘翻篇儿’!山削一尺就宽了一尺,路修一丈就长了一丈。只要我们不罢休,路迟早会修通的!”
俗话说,谎言听多了都会变得像真理。何况毛相林这番话,还真是这个理儿!慢慢地,村民被说动了心。
用手用血用命,7年抠出8公里路
“缺钱买炸药,我们先来凑。”记不得是第几次筑路动员会了,毛相林和母亲商量好,把她压箱底的养老钱先拿出来修路。
“拿了母亲的养老钱,我也很愧疚。但我毛相林不是傻,也不是想出风头。我是觉得,要对得起大家的信任,谁叫我是党员?谁叫我是村干部?”两个问号,引发共鸣。村里其他党员干部不再犹豫,也纷纷凑钱修路。渐渐地,乡亲们也被毛相林的执着唤醒了,很快,大家伙凑了3000多元交给毛相林作为修路的启动资金。
“走,出发!”抓起一根3尺长的钢钎,毛相林走在修路队伍的最前面。1997年冬月十二,下庄人终于在鱼儿溪畔炸响了第一发开山炮。
没有炮眼,他们放红绳,叮叮当当用凿子凿;没有挖机,他们端撮箕,呼哧呼哧用双手刨。在峭壁悬崖上,不能爬行也不能站立,他们就腰系长绳,吊到山间悬空钻炮眼,放一炮炸个“立足之地”。然后再用钻机打炮眼数米甚至10多米放大炮,炸开顽石,开拓路基。就这样,村民们在空中晃荡作业,在绝壁炸开一处豁口,形成一个石礅,然后“步步为营”向前推进……
受环境和条件限制,这里没有大型机械也施展不开大型机械,下庄村修路几乎全靠原始的手工作业,其实那根本不是修路,而是抠路!
白天抠累了,晚上歇歇吧?但是,从工地回家要翻山越岭走上大半天。大家舍不得耽误时间,只能蜷成一团,睡洞穴、岩根,为防止熟睡后滚下山崖,大家腰间系一根麻绳,绳子再绑在一棵树上。寒冬,山上的雪整天整天地下,树是白的,岩石是白的,在白茫茫一片的世界,他们像一尊尊周身冒着热气的雕塑。
相比生命之重,这冷,这苦,这累,都不算什么。
1999年8月,26岁的沈庆富,被峭壁上落下来的一块大石头砸中头部,掉下悬崖。村民们把他拉上来的时候,他早已僵硬冰冷;50多天后,36岁的黄会元,在用钢钎撬动岩石时,一方巨石当头滚落,他直接被轰下300多米的深沟里……在抠路的7年时间里,有6人献出了生命。这是何等的悲壮!
但是下庄人没有丝毫退缩。他们坚持在悬崖峭壁上一点一点抠,一直一直抠……2004年,他们终于从悬崖绝壁间抠出了一条长达8公里的碎石路,下庄再也不是与世隔绝的小山村了。
2015年底,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打响,下庄人终于向县里争取到了公路改造资金。路窄了,扩宽;弯急了,修直……毛相林与村民们一起抡锹挥锄,给施工队打下手。2017年,一条4.5米宽的硬化路竣工,第一辆大卡车开进了村里。
只要大干,就会大变
出行的路通了,致富的路又在何方?下庄可不能拖了脱贫攻坚的后腿。
脱贫攻坚这道难题,不亚于之前的开山筑路。种漆树失败了,养蚕、养山羊,都失败了,怎么办?毛相林不服输,流血流汗都拼过来了,还有什么能难倒下庄人?
打听到曲尺乡的柑橘好看又好吃,毛相林带着村干部一拨一拨去取经,请专家一次一次来论证;听说钱家坝的西瓜又大又甜,毛相林千方百计去偷学技术、打听销路,一定要让下庄的土地上也结满圆滚滚的西瓜;他鼓励村民们种植南瓜、芝麻、小麦等农作物,村里配套开设了厂房,加工麻油和面条。渐渐地,下庄村形成了以瓜果种植为主,多种产业共同发展的农业产业格局。2015年,下庄村在全县最先实现整村脱贫。
富路无止境。现在,下庄村成立了柑橘种植专业合作社,对650亩柑橘实行统一管护、统一销售,去年柑橘还未成熟时,就被外地的几个大客户预订了。
巨变带来的效益在不断显现,许多人慕名前来寻访下庄成功之路,感受下庄精神,这为发展乡村旅游创造了条件。所以,毛相林积极争取乡里支持,打造旅游景点,实现多种经营。
随着下庄经济的发展,作为村党支部书记的毛相林越来越重视廉政建设。他常说:“作为共产党员,绝不能有私心,一定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这样,群众才会跟着咱干。”担任村干部30多年来,毛相林从未因私报过一分钱的账。为了修建下庄人事迹陈列室,他动员儿子三让宅基地。近几年来,落户村里的工程建设项目越来越多,毛相林从未插手干预工程项目建设谋取私利。
只要大干,就会大变。现在,下庄全村人均纯收入8000余元,比20年前翻了四番;全村58户人家,有42户在骡坪场镇、巫山县城买房或建新房;村民们已购置小汽车12部,摩托车近30台;做了“包工头”的村民杨亨华在骡坪场镇建起5层小楼,他感觉以前在下庄身上揣10元钱就像个富翁,而现在身上揣个万把块钱也没觉得多有钱。
下庄村变了,变好了;下庄路变了,变宽了;下庄人变了,变富了。日新月异的下庄村、下庄路、下庄人,肯定还会变,变得更美好!下庄这条绝壁天路,正在和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无缝对接……(本报通讯员
陈达平 陈方可)